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嬰兒吐奶總是讓新手爸媽慌張不已,尤其當寶寶出現「嬰兒吐奶噴泉」般的劇烈反應時,更是手忙腳亂,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!面對嬰兒吐奶嚴重的問題,先不要慌,我們要教你如何分辨寶寶是正常溢奶、嗆奶,還是異常吐奶,並提供完整的處理SOP與餵奶的正確方法,讓你能從容應對各種吐奶情況!
嬰兒吐奶是新手爸媽最頭痛的事之一,但你知道吐奶、溢奶和嗆奶的差別嗎?明明看起來都像吐奶,但其實吐奶狀況不同,處理方式也差很多!以下針對「吐奶、溢奶、嗆奶」三種狀況,從症狀、原因、好發年齡來詳細說明:
狀況 | 症狀 | 原因 | 好發年齡 |
---|---|---|---|
溢奶 | 奶量少,緩慢從嘴角溢出,寶寶狀態通常舒適、平靜 | 嬰兒的括約肌(位於食道和胃之間,用來防止食物逆流的肌肉),因為發育還不夠成熟,力量比較弱,有時無法緊密關閉,所以胃裡的奶水就容易逆流而上 | 出生後幾週至1~2個月最頻繁,約3~8個月後逐漸減少 |
嗆奶 | 喝奶時突然咳嗽、嗆到,奶水進入氣管,可能伴隨劇烈咳嗽或臉色變紅(甚至發紺) | 餵奶姿勢不佳、奶嘴孔洞太大或喝奶速度過快,導致奶水誤入氣管 | 新生兒時期最常發生,但會隨著寶寶吞嚥功能成熟逐漸減少 |
吐奶 | 奶水會從嘴巴呈噴射狀湧出。由於口腔與鼻腔相通,因此奶水有時也會同時從鼻孔噴出 | 主要為餵奶過量、胃食道逆流或消化不良,有時也可能是感染或其他疾病造成 | 出生後至4個月內最常見,隨寶寶消化系統成熟,狀況會逐漸改善 |
寶寶吐奶雖然是新生兒常見的狀況,但如果突然上演噴泉般的大量吐奶,爸媽肯定會瞬間慌了手腳,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。其實面對嬰兒吐奶這樣的緊急時刻,爸媽只要在掌握以下幾個處理技巧就行。
Step1 | 將嬰兒的臉及身體側向一邊
一旦寶寶開始吐奶,請立即溫柔地將寶寶的整個身體(包括:頭部)側向一邊,讓臉部朝下或朝側邊,避免奶水倒流入咽喉及氣管,以降低嗆奶風險。
Step2 | 拍打背部
讓寶寶以側臥的姿勢躺著,家長可以弓起手掌,以空心掌的方式,由下往上、由外往內,輕柔且帶有一定力道地拍打寶寶的背部數次,幫助清除氣道內殘留的奶水。
Step3 | 使用吸球清理口腔
吐奶情況稍緩後,可使用嬰兒專用的吸鼻器(吸球型)。先將吸球完全壓扁以排出內部空氣,再小心地將吸球前端放入寶寶口腔或舌面上可的見奶水聚集處, 然後緩慢鬆開吸球,利用負壓將口腔內殘留的奶水或食物渣吸出。
Step4 | 再用吸球清理鼻腔
由於奶水可能會同時從鼻腔湧出或流入,在清潔完口腔後,同樣使用吸球,以溫柔且迅速的方式,清潔寶寶鼻孔內可見的奶水。
Step5 | 嬰兒若有以下狀況應立刻送醫
當寶寶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時,爸媽就需要特別警覺,並建議儘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:
• 持續性的噴射狀嘔吐:
寶寶吐奶時,奶水不是緩緩流出,而是像噴泉一樣猛力噴射出來,並且這種情況每天會發生1~2次,甚至更頻繁。
• 嘔吐物顏色異常:
寶寶吐出的東西若呈現黃色或綠色,這可能表示嘔吐物中混雜了消化液(如膽汁)。
• 活力不佳且影響生長:
除了溢奶或吐奶之外,寶寶的精神狀態明顯變差、活動力下降,甚至體重沒有增加。
• 臉色或呼吸異常:
寶寶的臉色、嘴唇或皮膚出現不正常的發青(醫學上稱為發紺),或者呼吸變得急促、看起來很費力。
提醒:即使是看似單純的吐奶,爸媽也應謹慎觀察,並及時求助專業醫師!
寶寶因為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,加上胃容量較小、賁門(胃與食道間的閥門)功能不夠成熟,因此嬰兒吐奶或溢奶是很常見的生理現象。雖然多數情況會隨著寶寶成長而改善,但若新手爸媽能在日常餵奶與照護上多一分用心,確實能有效減少吐奶發生的頻率。日常餵奶時,推薦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實用方法:
• 餵奶中與餵奶後確實拍嗝:
餵奶中與餵奶後都應該幫寶寶正確的拍嗝,以排出餵奶時吞入的多餘空氣,並降低因脹氣造成的吐奶。
• 選用合適的餵奶工具:
瓶餵寶寶可考慮使用防脹氣奶瓶或奶嘴,並確保奶嘴孔徑適中, 以減少吸入空氣,降低吐奶風險。
• 少量多餐與正確餵奶方式:
嘗試少量多餐的方式減輕寶寶腸胃的負擔,並以正確的姿勢餵奶。
⒈ 保持半坐姿餵奶
無論是親餵還是瓶餵,寶寶頭部要高於胃部,以降低嬰兒吐奶與嗆奶風險。
⒉ 控制奶量與速度
避免一次讓寶寶喝下過多的奶,喝奶的速度也不要過快,可以在餵奶過程中給予短暫休息。
⒊ 選擇適合寶寶的奶嘴孔徑
仔細選擇適合寶寶月齡與吸吮能力的奶嘴孔徑。測試方法是將奶瓶倒置,奶水應呈穩定滴速(約每秒一滴),而非直線流出或完全滴不出來。
⒋ 每次餵奶後拍嗝
每次餵完奶後(甚至是餵奶過程中分段),都應確實幫寶寶拍嗝。可將寶寶直立抱在胸前,頭靠在家長肩膀上,由下往上輕拍背部;或讓寶寶坐在家長大腿上,一手支撐頭頸,另一手輕拍背部。
⒌ 維持頭高於身,並觀察寶寶反應
餵奶後盡量讓寶寶維持頭高於身體的姿勢,能有效幫助預防吐奶的發生。在餵奶前後過程中,也應隨時注意寶寶有無溢奶、呼吸不順等異常表現。
不一定需要立即減少餵奶量。嬰兒吐奶多數與尚未發育成熟的消化系統,以及餵食過程中可能吞入過多空氣有關,並非全然是奶量過多的原因。所以爸媽不妨先試著調整餵奶方式,例如:採取「少量多餐」的原則,增加餵食次數但減少單次餵奶量,這樣能減輕寶寶腸胃負擔,幫助減少溢奶的機率。當然爸媽也可以從寶寶以下這些狀況來判斷:
• 寶寶的生長曲線:
體重和身長是否按照正常的軌跡穩定增加?
• 精神與活動力:
寶寶清醒時是否看起來活潑、有精神,反應良好?
• 每日尿布量:
水分攝取是否足夠?尿布通常一天是否有換到6~8片?
如果以上都表現良好,那麼即使偶有「嬰兒吐奶」,通常不需刻意減少每餐的餵奶總量。
防脹氣奶瓶或奶嘴透過特殊的導氣設計,的確有助減少寶寶在吸吮過程中吞入多餘的空氣,並降低因腹脹、打嗝不順而引發的吐奶機率。建議維持正確的餵奶方法外,餵完奶後也要確實地替寶寶拍嗝,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延伸閱讀:防脹氣奶瓶有用嗎?原理與特色完整告訴你!
當寶寶發生「嬰兒吐奶」時,無論量多量少,吐奶後都要用溫水或低敏感濕紙巾擦拭寶寶的嘴角、臉頰和頸部皺褶,以避免奶垢殘留刺激寶寶嬌嫩的皮膚。
全球兒科醫學會建議,健康的寶寶應「仰睡」,這不僅是預防嬰兒猝死症(SIDS)最重要的方法,寶寶天生的吞嚥與咳嗽反射也能助其清除口中奶水,降低嗆奶風險。為安全起見,建議寶寶使用傾斜枕,使寶寶呈現仰睡姿勢減少溢奶情況發生。
當寶寶出現吐奶狀況,尤其是像「噴泉式吐奶」這樣的情形,爸媽難免會緊張不安。但其實,只要了解溢奶與吐奶的差別,並掌握正確的餵奶與處理步驟,就能更安心面對每一次的突發狀況。這篇文章,就是希望能幫你建立育兒信心,如果你覺得古北町這份實用育兒指南對你有幫助,也別忘了分享給身邊的家人與朋友,讓育兒之路更踏實。
古北町:最懂新手爸媽的育兒專家
代理多個具備前瞻意識的國際嬰幼兒品牌。我們期望藉由導入新品牌,讓新手爸媽育兒新生活更便利的同時,也讓環境生態變得更好,為負責任的消費與銷售。
來自新加坡 — hegen 小金奶瓶
多功能哺育,超過20萬亞洲家庭最推薦「Own Your First Choice 成就自信優雅,為母愛而生」。